返回

倒斗

首页

第250章 谨慎的郑把头

后半夜一点多,一袋袋的陪葬品陆续被提出洞口。

老话说见微知著。

就从这装袋风格上看,姓郑的做事也是极有条理。

首先他们一袋基本只装三分之一左右,这样做的好处是运送方便,而且可以减少同袋中陪葬品之间的磕碰,另外说句不好听的,一旦出现突发|情况,这种小袋装法,拎起来跑也轻松。

其次是分类规矩。

每个袋子上都用记号笔做了标记。

虽然有袋子遮挡,看不见具体什么东西,但我能听见声音。

根据声音判断,前边五袋都是青铜器,大的跟大的装,小的跟小的装,感觉应该能有个二十件左右。

第六袋是玉器。

不是很多,都没装到三分之一,但玉器体积没有青铜器那么大,估计也在二十件上下。

看到这我基本有谱了。

这个点子的东家,多半是汉代时期,地方太守一级的实权官吏,不然铜器和玉器的数量对不上。

第七八袋是杂项,东西比较多,体积也偏小,估计是一些首饰、车马件、稍微值钱的陶器之类的。

再往后就是筒子了。

数量不小,都给那个叫老曹的累冒汗了。

不过多是多,却不怎么值钱。

因为汉代墓一旦出现大量筒子,那基本就是五铢,这玩意存世量太大,除非个别珍品,比如“赤仄”、“传形”、“四出”之类的,不然都是论斤卖。

当然总体来说,这是个不小的肥坑,只要棺材里别太含酸,少说也能在三百往上。

这也反映出,汉代地方高|官的财力是相当不差的。

所以这类点子在行里非常受欢迎,虽然级别上不是诸侯王,但实际上他就是土皇帝,以至于这种点子,基本都是活好干、出货多,一挖一个不吱声。

这种感觉超级不爽。

那话怎么说来着?

别人吃肉我喝汤,别人造娃我扒窗……

临近两点的,随着最后一袋筒子被提上来,隐约的,盗洞里传来一阵阵的劈砍声。

我暗自点了点头。

够细心。

这是把棺底凿开了,想看看棺椁下边没有腰坑。

我立即开始念咒:没有!没有!没有!

结果如我所料,果然没有。

但这并不是我的咒语厉害,而是到了汉代,腰坑就已经不怎么流行了。

要在南方和巴蜀地区还有可能出现,北方指定没有,因为那时候北方才是政|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,南方好多地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