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八十一章 江州百姓联名请愿
这信摆在柳依依案头,她看了一眼。
没拆。
只是沉默着,把它放进抽屉里。
“人心动了。”
金玉站在边上,小声说。
“她这波煽动太狠了。”
“讲得又苦,又真。”
柳依依没说话。
只是起身,转身进了后堂。
她知道,这事不能拖。
再拖下去,她就不是在掌控制度,而是制度开始反过来束缚她。
她要提前出牌。
再来一击。
这次不是审材料,不是压讲稿。
是要动人。
同一夜,陈元收到密信。
徐长风低声念出:“江州讲人民意回流,柳依依制度震动,若不介入,讲政主导恐转。”
陈元看完信,只淡淡一句:
“她要是连这关都扛不住,那她也没必要留在制度台子上了。”
“我不需要讲稿漂亮的人。”
“我要能带起人的。”
“我要能挡得住人情,也扛得住泪点的。”
“她要讲政,就得把制度变成旗。”
“旗,不能湿。”
与此同时。
太后宫内,晋阳莫家送来的第二批香料账本已然被批阅。
她把账册往案上一放,轻描淡写一句:
“江州那边讲得再响,若没京中这边的路,她兰馨也翻不了天。”
“让她讲。”
“讲到江州都信她的时候,我再送她一杯酒。”
“让她知道,太后娘娘给的讲坛——才是真的讲坛。”
讲政署的大门前,从清晨开始就没断过人。
一会儿一拨,一会儿一拨,排队送信的、递书的、口头请愿的,甚至还有人抬着老母亲站着说话的——全都围在诗社外头,就差没直接搭棚子住下。
信一封接一封地往讲政署里头送,署名全是实打实的江州人。
起初还有人猜是兰馨安排的,可看签名的村户名、学籍号、教坊印,全都是真的。
“永安河畔七村女讲班代表,五十三人。”
“文昌街老书坊读书社,全员签名。”
“清言书社三日夜讲组,连夜抄写请愿文,共一千四百字。”
这些人来的时候没喊口号,也没人闹事,就是一脸认真地把信摊在前头,说一句:“我们要这个人。”
金玉看到第八封信的时候脸都快僵了,小声说:“小姐,真是全城人都动了。”
“我数了数,光实名联名的就超过三百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