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九十一章 帝师收山门
天多么隆重——而是那天刚好传到了江州。
讲政总坛外,柳依依站上讲台,身后悬着刚立的《制度祭礼策纲》大旗。
她那天讲的是:
“讲政制度是否应设‘主祭’?”
“讲坛是否要讲天地、宗法、血统?”
她只讲了一段话:
“天地之上,有理;礼制之下,有人。”
“制度若不能服理,就是空架子;礼制若不能管人,就是死物。”
“讲政既为规制之始,那就不讲祖宗怎么做。”
“我们讲,今天我们怎么讲得通。”
她讲完,全场无声。
讲坛外,一位老人家站起来,拄着拐杖说了句:“我老了,听不太懂你们现在讲这些。”
“但我孙女听懂了,她说,能上台的,不该先拜天地,而该先讲清楚为什么讲。”
柳依依站在讲坛上,轻轻点头。
她不需要天坛来背书,也不需要祖宗的牌位来给讲义盖章。
这一次,她是以“讲政主使”的身份,用讲义回应了北山祭天。
不是冲太后——是冲那套“规矩不容讲、制度不能问”的旧路。
而当天夜里,北山天坛。
太后祭天之后大病一场。
三日未醒。
沈青柠守在帐中,望着那盏燃了整夜的青灯,低声道了一句:“讲政……讲得太真了。”
中正寺被堵回去,太后祭天未果,讲坛讲礼传遍京城,风声未息,帝师署又放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消息:
帝师陈元,正式开放“门人制度”。
从即日起,凡通过讲政备案试讲、成绩优良者,经推荐可入“讲政议署”,列为“副使门人”,直属帝师门下,参与制度修订、讲纲评定、律条撰写。
消息一出,举国沸腾。
陈元这人出身清寒,一路靠制度和手段走到帝师位,门下从无固定弟子。京中早有传言,说他“只信制度,不信人情”,结果这回,他自己打破了这条规矩。
徐长风站在帝师府大堂,拿着那份《门人制度施行稿》,边看边笑:
“您这是放饵了。”
“放进来的,能留住的就用,露马脚的,就直接送去审查厅。”
陈元没说话,只在最后那栏改了几个字,把“讲政议署副使”旁边加了一句小字:
【需经试议三轮、讲纲对答一场,方能定职。】
这是明着告诉天下人——你想进来可以,但得过关。
而就在门人制度放榜第二天,帝师署外,门前站满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