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:勿使朕有伤叔之名
另外,耿炳文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小心了一些,带着那么多大军北上,只要堵住南下的路,外加用心建立防线,哪会让反叛军有兵逼应天的可能性。
大军出征了,是吧?
中枢朝廷与往日有什么变化吗?有,但是并不多。
觉得自己是张良、诸葛亮、李善长一类人物的齐泰,每天会去坐堂了解耿炳文所部和朱棣麾下大军的动向,兴致来了想插手出征大军,理智战胜了冲动,还是硬生生忍住了。
作为翰林学士的黄子澄每日依然会去给朱允炆读书,有鉴于削番致使燕王造反,近期黄子澄给朱允炆讲的是汉景帝怎么对付叛乱八王的历史记载。
“皇上较于汉景帝略有不同,汉景帝所掌兵源甚寡,八王合兵号称百万之众,需仰仗梁王多也。”黄子澄这是提醒朱允炆还是要留心朱允熥这位兄弟。
毕竟吧?从朱元璋定下来的法统而论,朱允熥的生母是敬懿皇后,跟朱允炆是朱标后面纳为续妃的吕氏所生是不一样的。
在今年,朱允熥已经被封为吴王,只是并没有就藩王,还留在应天不提,自由方面其实也遭到了某种隐性的控制。
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,没有少被身边人提醒要防着自己的那些叔叔,其中黄子澄就是“主力”之一。
现在好了,朱棣按照某些人的意愿造反,他们以为扑灭叛乱是迟早的事情,把燕王灭了就轮到其余的“塞王”,又开始引导着朱允炆要小心自己的兄弟,哪天就该提议像是对付那些“塞王”一般来对付兄弟,不是流放到养尊处优的王爷去了必死的地方,就是逼着造反再干掉。
如果翻阅史书,他们这一帮人的所作所为跟秦二世时期的赵高有什么两样?
然后,他们为什么要唆使朱允炆那么干呢?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制定的国策中,藩王是“藩篱”一般的存在,皆有财权和兵权。
有这么一帮藩王在,就问一问他们心里会乐意吗?还怎么去创造两宋时期一切由文官说了算的环境嘛!
重新复读了史书的朱允炆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,说道:“朕需去旨,不使征虏大将军有伤害燕王之举。”
黄子澄愣了一下,不顾直视“龙颜”有违儒教名臣的礼节,看清楚朱允炆那假惺惺的吝惜关切表情,琢磨明白那是要暗示耿炳文能杀朱棣千万别手软。
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,要不然朱允炆不该称呼“燕王”,应该使用“四叔”这种带着亲情的用词。
有宦官通报,说是齐泰求见。
朱允炆当然是见的呀。
齐泰进来